懂得和別人的悲傷相處,也才能夠與自己的悲傷相處
- 財團法人神之子基督教會

- 1月7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此刻有你真好
因你容許我悲傷
因你善待悲傷 善待生命
善待失去摯愛的人
我相信你也能
與自己的悲傷相處
2009年1月24日、1月31日(六)
高雄家庭小組與禱告會
分享者:詹羅以傳道
弟兄姊妹們平安,原本這時段是家庭小組的分享時間,現在又加上禱告會,這時間就成了我們全體系同心禱告的時段,而我今天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分享。
原本家庭小組推動是為了達到牧師原本的計劃,廣傳預備主基督再來的信息,如此主基督才能再來。當教會被提的那一日,原本就是我們最大的盼望。
其實我自己也相當期待末後福音的大收割,因為這是 神最終的工作,也是 神在全世界最終心意的完成。到那時這世界就是主基督掌權的國度,唯有主基督為王,這世界才有完全的公平、公正、公義與慈愛。
誰不期待那日?從第一代使徒開始,他們就盼望主基督的再來。經過一千九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 神把末世各樣奧秘真理啟示給我們的牧師,這真是非常寶貴的信息。
雖然 神暫時把牧師留在祂的身邊,雖然牧師現在不在世上,但是我相信 神有祂的計劃。我不知道我們能否幸運到被 神選角成為完成這末世福音最後一棒的人,雖然那是很重的責任。
當然這是需要配合 神的時間,如果全世界無法邁入末後前三年半的明顯徵兆,尚未國攻打國、民攻打民,尚未邁入多處有飢荒、瘟疫、地震等,尚未臨到啟示錄第八、九章地上的一切,天空飛的、海裡游的與世上的人都毀壞去世三分之一的景況,離主基督再來就還有一段較長的時間。
綜觀過去這百年來 神在全世界所做的工,在世界各地聖靈陸續都有復興的工作,總是 神點了一把火,那地就自然地焚燒了起來,但都還是局部性的。
若是 神驗中我們負起這末後的工作,我自己不認為足以承擔這樣的重責大任。但如果 神命定我們扮演這個角色,我們當然要盡全力扮演好這個角色,更何況迎接主基督再來是我們的牧師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其實我很希望完成它。
今天我之所以沒有把重心放在家庭小組的分享上,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還需要經過一段療傷恢復期,所以我準備了一些跟療傷有關,可以與大家分享的資料和題材。
至於禱告會,我自己覺得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神之子體系的禱告會,實在是非常迅速和有效率,藉由禱告立即可以知道 神的心意。
以前我總覺得向 神禱告希望求得祂的旨意,就好似在沙漠曠野中尋找水泉那般的不易。因為沒有與 神相通的管道,所以無法明白 神的心意為何,不過我還是拚命地禱告,再慢慢地看一下是否環境有應證。不像本體系,我們能夠藉由這與 神相通的管道來行所當行、止所當止。
誠如以前牧師曾說過的,在本體系只要聚集同工來禱告求問 神,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藉由這管道馬上知道 神的旨意。
我相信禱告會對我們而言是有絕對的必要,本體系真正禱告會的實行,應該算是等候牧師四十天的連鎖禱告會,對於我們見不到異象的器皿而言,這禱告的力量就像教師曾經說過的一樣,到聖地去受造就,即使見不著異象,但聖靈的能力就是在我們內裡發動著,這禱告的力量亦是如此。
感謝主,我們當中有器皿能夠傳出 神的心意,雖然以我們有限的智慧仍有諸多不明白之處,但我們仍相信 神的帶領絕對不會錯誤。
我今天所要分享的內容是藉由各樣悲傷輔導的理論與實例,盼望能幫助大家一起來面對失去摯愛的悲傷與痛苦。我相信對我們當中大多數的肢體而言,失去牧師的衝擊與悲傷會是超過失去自己的家人。
自己雖也經歷喪親之痛,也對家人無法蒙恩得救深感愧疚與不捨,但是由於 神莫大的恩典,在本體系啟開這靈界搶救靈魂的服事,讓這永恆的遺憾可以弭平,我真感覺到此生已經了無遺憾與奢求,真是非常感謝 神!
沒想到就在我們對親人去世之痛得到弭平不久,另一件比親人去世更重大的打擊,竟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臨到本體系,那就是 神定意把牧師接回天家,並且任憑我們如何連鎖禁食禱告向 神呼求都求不回來!
對於牧師的離去,我覺得大家真是難以承受,因為牧師生前不住地告訴我們,他非常有信心能夠活著被提,我們也都非常希望真能如此幸運。如今面對失去牧師之傷痛,真不明白 神要把我們放在何種熬煉中。
自己身為一個基督徒深切體會活在這世界上,若不能活著被提,其實一出生就是在為死亡作準備。原本我認為人類最無法勝過的就是死亡,但因為主耶穌已經戰勝死亡從死裡復活,帶給所有信祂之人永生的盼望。
但若主基督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來,我們就得一一面對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摯愛的人肉身之死,之後才能在天上永相聚。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七:1~4】
原本以為我們能夠如此蒙恩一起活著被提,再也不必經過死亡,不會面臨失去親友之痛,現在看來,我們恐怕需要好好地重新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我今天所要分享的內容,基本上是摘錄一些輔導喪親者的專業人士的經驗與實例,來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失去摯愛的悲痛,以及要如何處理各樣的情緒。這裡所提供的一些方法不盡然全都能適用在我們身上,但我們總是要用一些方法,求聖靈帶領我們來面對悲傷。
神讓我們經歷這些,使我們更加學習彼此相愛、彼此安慰,這是留在世上的人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因為真理也教導我們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傷的人同哀傷。
對於喪親者,我們要伸出安慰的手,而英文字「安慰」(comfort),是由兩個拉丁字根「com」和「fortis」所組成的,意思是「人和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現在雖然見異象的器皿能夠看到在天堂的牧師,也有人能夠感受到牧師還是與我們在一起,但是畢竟牧師還真的不是像以前一樣地活在這世上。我們現在就是彼此取暖、彼此安慰,大家在一起地得到力量。
誠如書中之所言:「不要誤以為要喪親者不要再悲傷哭泣的抑制方式,就能停止悲傷而療傷止痛,這悲傷的情緒若沒有得到釋放與宣洩,將會在喪親者往後的日子裡成為生命中的未爆彈。」
我相信聖靈一定在師母與眾弟兄姊妹身上做各樣安慰與醫治的工作,不然 神不會出此下策。雖然我們還有許多地方是不甚明白,我還是相信 神有最高的意念與智慧,非我們所能測度。
我們大家都共同失去我們所摯愛的牧師,我相信我們都深感牧師真是比我們自己親生的父母還要親,我們也把牧師當成比我們親生父母還要父母的人。牧師離開我們已經三個多月,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這段期間的各種情緒階段,只是我們或許還不清楚如何來對待處理這些情緒。
當我自己涉獵悲傷輔導這範疇的書籍時,我發現我們所受的教育並沒有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或是失去至親之後的悲傷該如何處理。
我們所處的社會讓我們的悲傷不被允許,或者給予悲傷的空間非常狹小,在心靈不及功利重要的時代,喪親之痛通常只能獨自承擔,沒有資源支持,教育也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走過。
悲傷輔導的書籍中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要「善待悲傷」,過去我們可能採取「惡待悲傷」的方式來處理我們自己或是周遭的人悲傷的情緒。
當我們學會善待悲傷時,我們才會學會善待生命,也善待那些失去摯愛的人。或許我們可以角色互換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失去另外一半或親人之時,我們最想聽到何種安慰的話。
「善待悲傷」的學習,是我們全體系要求 神讓我們有這樣的體認和包容,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都應該長出善待悲傷的生命。
悲傷輔導工作就是讓悲傷有機會從心裡深處引流出來,得到痊癒,讓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活著。懂得和別人的悲傷相處,也才能夠與自己的悲傷相處。 對於喪親者,我們一定要注意一點,真正的傷害、恐怖或許已經不是來自死亡,而是周遭之人的態度與反應。如果在我們的世代主基督還沒有再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所愛之人去世的區塊。我相信我們如何對待別人,這回饋也會反應到我們自己的身上。 我們的生命,有太多時候必須要堅強、要勇敢、要支撐,要扛起,我們給悲傷的空間微乎其微,不只週遭的人輕看悲傷,連我們自己也輕看。 我們總覺得沒什麼的,一切都會過去的。然而,我們是否無時無刻恐懼死亡的再發生;無法再和人親密,因為害怕分離;不再有感覺,因為怕受傷。這不都是因為我們曾經悲傷過,並且不曉得該如何對待悲傷嗎? 聖靈是安慰師,祂最能安慰我們悲傷的情緒,相信聖靈必引導我們全體系共同來面對這份悲傷。
國際知名的生死專家指出,西方社會過去二十年的悲傷輔導策略,主要是強調協助當事人「放棄」尋回死者的希望,並將興趣「投注」於新的事物上,培以新的依附關係及承諾,這種「讓悲傷不再出現」的輔導策略,受到許多挑戰。因為一個人悲傷情緒的處理,無法如「拔起的插頭,只需另置他處」即可,僅僅以哀悼的方式就會永遠無法忘懷失去的親友。
而今的悲傷輔導策略是強調「讓悲不再傷」,「雖然面對分離是不捨,卻不傷痛。」主要是協助當事人體會悲傷是生命中珍貴的經驗,愛的關係越深,悲傷的感受則越深,沒有人能夠逃避悲傷,除非他心中沒有愛。
雖然分離是難過的,但我們可以在失落中重建生命的意義。 神先收回牧師,我想我們應該思考更多問題,也相信 神要我們學習更多的功課。
書上說:「我們心中可以為所愛的人保留空間,我想這也就是每一個人的那塊拼圖,透過儀式及紀念活動,以維持形式的連結。我們為逝者舉辦一場隆重的告別式,或是在特別的紀念日舉辦特定的活動,或者透過各樣的儀式來維持形式的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這並不是把逝者當成膜拜的對象,是因為透過這些活動讓我們重建生命中的意義,就像我們舉辦擘餅聚會一樣,我們紀念主的死,透過這聖餐,主耶穌的寶血也不斷地潔淨我們,我們永遠保持與主耶穌的關係,就是維持這份連結。
並且從悲傷中學習個人成長,重新思考生活中的優先順序。當人失去摯愛之後,人們通常會重新思考,生命中何者應排在最前面。
我曾經讀過一個實例,有一位父親由於從小家境清寒,長大後就不斷地拚命賺錢讓妻小到國外過著好生活,不幸的是這位父親終年奔波勞碌,年紀輕輕就得到癌症末期,此時他才發現他的人生順序排序錯誤,其實他並不想如此忙碌又忍受思念家人之苦,他最想要的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可惜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所以從悲傷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生活的優先順序,重視與家人、親友相處的時光,學習獨立,承擔責任,增強處理各項事務的能力,並藉此促進家人與親友間的團結與支持,正面迎接人生的各樣挑戰。我想這已經是將悲傷導向正面的發展。
過去的社會不知如何面對喪親的孩子與成人,即便是今日的社會,依舊不知如何面對失落與悲傷的人。如何對待喪親者,就能看出人們如何對待失落與悲傷,也能看到社會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有多少。善待悲傷,就是善待生命,這是這主題中非常重要的關鍵。
書上說:「給予悲傷足夠的時間與支持,會讓生命獲得修復和滋潤。完成悲傷工作,就像掏金的過程一樣,一開始會撈出一堆污穢的泥沙,讓人懷疑是否值得如此行,卻在經歷多次反覆洗滌、沉澱、揀選之後,出現細緻純淨的耀眼金沙,讓人感到驚喜與珍貴。 我們在生活中避諱感性,總把感性和不理性劃上等號,急著把感受情緒的能力從生活中革除。因為對自己情緒長期不關注、漠視,對他人的情緒與感受也會無法感同身受。 我們這一代若對生命的苦痛,草草了事或相應不理,生命的存在與消逝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將變成都不具任何意義。因為這一代的人將不知什麼是痛、什麼是心疼、什麼是難受、什麼是疼愛,有的更是漠視和忽略,所以我們的下一代也不會知道。」
在失去所愛之人的當中,有人是失去父母,有人是失去配偶,有人是失去孩子,有人是失去親人或朋友。牧師的離世對我們而言,好像是失去父親一樣,而對師母而言,是失去配偶,對於結婚的人,將來都會面臨到這區塊,我就舉書中所提的來分享。
自古以來無論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或是中國戲曲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殉情的情節都在頌揚愛情的堅貞與可貴,讓人驚心動魄、熱淚盈眶。這種以殉情來表達愛情比生命更重要的行為,讓人以為跟隨愛人而死,是愛的最終表現和最難的決定。
其實,獨自活下去比跟隨而死更難。
活著,要忍受被記憶侵蝕意志;要承受午夜夢迴的落寞與孤獨;要強顏歡笑的過生活;要承受生命中永遠存在的缺憾。孤獨的活著比死去更可怕,所以才會有人說,先離去的那一位是幸福的。
若從這角度來思考,獨自活下去的愛,是不是比相隨而死更堅貞呢?
日本電影《情書》,一位痛失最愛的女孩,即使有新的戀情,有了另一個愛她的人,她仍牽掛著爬山遇雪崩而身亡的情人是否過得好?仍舊因深深的思念重回情人喪命的山脈,痛哭失聲直問著:你好嗎?
另一部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則以無厘頭、詼諧的方式表達女主角所承受的沉重失落。她野蠻的行為背後,隱藏的其實是無法釋懷已故男友所帶來之死亡的悲傷。
她們都歷經漫長的孤獨、思念與哀傷。令人心疼的是,這當中的辛苦與掙扎恐怕周圍的人並不了解,也無法接納,只是簡易的說幾句:「要想開一點、別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裡、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即使他們能繼續過日子,能繼續面對生活中的要求與挑戰,但也不能抵消曾經失去至愛所受的傷、所流的淚。若真正關心失去所愛的喪親者,求 神讓我們保持敏感、溫柔、接納的心,才能真正聽到他們心中真實的感受,碰觸到他們的生命,而帶給他們真正的溫暖、安慰和幫助,這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