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悲傷、面對悲傷,學習了解自己、善待他人
- 財團法人神之子基督教會

- 1月14日
- 讀畢需時 18 分鐘
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了解悲傷、面對悲傷,學習了解自己,也學習善待別人。
一、悲傷為何會出現?
1.因為你愛那個人。你們熟悉對方,知道對方內心深處的事情。
2.因為你與那個人建立了關係。或許與那個人經歷某種情感上的交集——他或她以往是一個你可以依靠、與你連繫的人。你可能在這段關係中曾付出和接受許多東西。
3.因為你一部分的生活方式受著你所愛的人的存在所影響。你不單是為那人的離世而哀傷,而且也是為你與那人一起的生活告終而難過。
二、悲傷情緒的階段:
通常有一些學者把喪親當作是一種時間的過渡,且不同學者對這種過渡期有不同的劃分,基本上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即:
1.麻木僵化期(numbing):失落後的一段麻木期,是大部份的喪親者都會經歷的,而這段麻木期有助喪親者暫時逃避失落的事實。
2.渴念和搜尋期(yearning and searching):喪親者很希望死去的親人能夠回來,並否認失落是永恆的;而且會到處尋找已經離開的人;這時期喪親者常有分離的焦慮、憤怒、挫折和失望等複雜情緒。
這憤怒的情緒也常是讓喪親者感到不解之處,不明白為何在極其悲傷的情緒中,還會伴隨著憤怒,在往後的分享中我們還會探討一下要如何化解這憤怒的情緒。
3.解組、憂鬱和絕望期(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or depression):這個時期,喪親者很難發揮自我功能。
因位處在極度的沮喪悲傷中,所以我們的自我功能自然就難以發揮,但我們有 神的幫助,也知道牧師在那榮耀美地,真是好得無比。
4.重組或復原期(reorganization or recovery):喪親者開始回復正常的生活。
喪親是代表親密關係的中斷,是社會網絡的危機,令一群人痛苦難過的一種失落。有一些文獻提到,喪親後的第一個月是最痛苦的,因為欠缺與老朋友接觸,有時也會令喪親者好像再掉入生病期中。
而喪親者尤其是喪偶的第一年,常是喪偶者健康狀況最不好的時候;第二年還繼續有較強烈的悲傷、痛苦和壓力,有時甚至須要使用抗焦慮的藥物,這對喪偶者來說,須要更盡力於新角色的適應。
所以最難熬的一階段是喪親之後到半年這一階段,其次是當逝者逝世滿一年的紀念日,以及第一年所有沒有逝者相伴的所有節日。當我們知道這些比較容易產生悲傷情緒的日子時,就比較知道如何面對。
喪親後的悲傷反應,常有其個別差異;而悲傷的反應或哀悼的儀式也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藉著這些行為,來減輕喪親所帶來的衝擊。當然我們在從事喪親關懷時,都應對這些悲傷行為有所了解,以幫助我們在關懷時,能更同理喪親者心境,讓悲傷更快治癒。
三、一般喪親後的悲傷反應:
(一)感情方面的悲傷表現:
1.悲哀:這是喪親者最常有的感覺,悲哀不一定都會用哭泣來表達,但大部份情況是會以哭泣來渲洩情緒。對於悲傷的哭泣,輔導員都鼓勵喪親者哭泣,所以這些輔導者常說,最漂亮的裝飾品就是面紙盒。
2.憤怒:失落之後常會伴隨著憤怒的情緒。這是令喪親者最感困惑的感覺之一。憤怒是哀慟過程中許多問題的根源。因為在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之後,若沒有適當的將憤怒的情緒引導出來,這對喪親者會有不良的影響。這憤怒的關鍵點是通常是因為所有原定的計劃皆因離開者而全盤改變,於是憤怒的情緒自然而生。
3.愧疚感與自責:喪親者常會因為自己對逝者不夠好,沒有及早就醫等事感到愧疚。也常會為了死亡事件發生時的 一些狀況或疏忽而自責。
4.焦慮:喪親者的焦慮可以從輕微的不安全感,到強烈的恐慌反應。焦慮的主要來源是因為害怕失去了親人,自己無法照顧自己;另外也因親人的死亡,而使自己意識 到生命的有限。
5.孤獨感:孤單是喪親者常表達的感受,尤其是喪偶的人,這是由於日常生活,習慣於與親密關係的人互相關照。
6.疲倦:疲倦感是喪親者常有的表現,雖然它是身體的感受,但也是情緒困擾的一種指標。
7.無助感:通常在失落初期,會出現無助感,尤其喪偶者。
8.驚嚇否定:這是突發性死亡狀況下最常見的反應。
9.苦苦思念:英國人將深深懷念失去的人稱為是一種「針扎一樣」的感受。渴念是失落的正常反應;渴念的消褪,表示哀慟將要結束的一種象徵。
10.解脫感:也是正向的感覺;尤其是長期療養的病患,死亡對患者與家屬都是一種解脫;但起初家屬會對這種感覺感到不安,工作者須幫助家屬接受這種解脫感是生活改變後的正常反應。
11.麻木:在遭遇失落後沒有感覺,對失落感到麻木,而麻木感通常是失落早期過程的經驗。
(二)生理感官方面的悲傷表現:
喪親者最常出現的生理現象是:胃部空虛;胸部緊張;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思緒精神無法集中等。
這些都是喪親者,也是我們或多或少會有的生理情況,這要求 神多保守我們。
(三)認知方面的悲傷表現:
哀慟經驗呈現出不同的思考模式,早期階段的一些想法,過一陣子會消失,但有些想法則可能持續下去,並引發憂鬱和焦慮。有關認知方面的一些想法,如:不相信;困惑;沉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存在;或產生幻覺等現象。
(四)行為方面的悲傷表現:
在哀慟的過程中,也會呈現一些行為,如:失眠;食慾障礙,包括過度進食和拒食等現象。
之前提到悲傷的情緒中有時還伴隨著憤怒出現,有一個學理名詞為「哀傷繞道」,哀傷跟繞道有何關係?原來隨著至愛的離世,人生道路便不能按照原定的路線而行,許多人被迫要走上哀傷的繞道,這種繞道方式是令人沮喪的。或許你會說:「我完全不能肯定這哀傷何時完結,我還要走多遠的路呢?我如何從這裡到達終點?」面對至愛的離世,傷痛的復原時間最少需要一年,也有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全看個人處理哀傷問題的態度與心理復原過程。
「哀傷好像海浪一樣把你吞噬,以無法想像的力量把你壓碎,把你捲入黑暗之中,你在當中墜落、撞向不明之處,然後被拋上不知名的海灘,瘀傷、變形,不知不覺因著磨損變得更好……。」
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我們悲傷的情緒,接著的人生旅程,就會因為哀傷而被慢慢地啃噬,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有身體上、情緒上、認知上、行為上以及靈性上的負面影響。
四、悲傷情緒的負面影響:
1.身體上的:在飲食和運動的習慣上會有轉變,而且往往對兩者都喪失意慾。睡眠也漸漸出現問題,常常因思念已逝者而睡不安寧。喪親的人常常更容易患病,甚至死亡,因為失去摯愛的壓力,加上悲傷在身體及情緒上的消耗,使人的免疫系統減弱。由此可見,好好照顧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2.情緒上的:一個悲傷的人常常會經歷情緒氾濫,其中當然包括傷感,此外也有憤怒、恐懼、焦慮、內疚、後悔、釋放、寂寞,百感交集,其中許多似乎都是勢不可擋的,而且令人煩惱。
3.一個人思想的方式通常也會受悲傷影響:有些人會作出衝動的決定,另一些人完全不能作決定。等待至少一年後才作重大的決定,這建議是有根有據的。記憶會混亂,尤其短期記憶;一個人可能下一分鐘已忘了剛才準備要做些甚麼,或誰曾來電。專注和集中的能力常常受到影響。這種種因素綜合起來,就令人害怕喪親者會「瘋了」。
4.慣常的行為模式會受到影響:有人的行為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例如,他或她可能會拒絕離家,或是堅拒回家。喪親的人可能會失去動力,不想履行日常的家務,例如是拆信或洗衣。漠不關心、抽離和拖延也常常發生。
5.隨著至愛的離世,自然會引發許多問題,令人反思一個人的精神信仰和生命中的持續目標:即使一個人並不特別虔誠,死亡也會迫使他或她審視對死後生命的信念。
五、處理悲傷的好方法:
我們要如何成為一位能幫助安慰喪親者,也能安慰自己的人呢?有哪些方式較為恰當?有哪些言詞較為讓人感到寬慰呢?哪些情緒是允許存在與發洩?以下綜合一些實際輔導經驗,讓我們有更多的學習。
1.說安慰的話: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一:4】喪親者不需要客套話,而要多聽同情他們感受,以及逝者沒有虛度的話語。
以下列舉比較有幫助、比較能表達出同情與關懷的話語:
✖ 請不要說:時間會治療一切。→
✔ 建議改說:你一定感到這樣的痛苦沒有止境。
✖ 請不要說:看開一點。→
✔ 建議改說:這種痛苦實在太令人難以承受了。
✖ 請不要說:你心愛的人已經上天堂了。→
✔ 建議改說:你心愛的人已經解脫了,但我知道你還是很痛苦。
✖ 請不要說:上帝絕不會讓我們承受不了的。→
✔ 建議改說:你一定覺得非常的苦。
✖ 請不要說:請你節哀。→
✔ 建議改說:請你盡情地哭吧,沒有關係的。
✖ 請不要說: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 建議改說:我好擔心你,真不敢想像你現在的感受。
✖ 請不要說:一切都會沒事的。→
✔ 建議改說:我能為你做什麼嗎,請告訴我。
✖ 請不要說:如果有什麼我能幫得上忙的,請儘管說。→
✔ 建議改說:我明天再打電話來,看看有什麼能幫得上忙的。
*子女過世:
✖ 請不要說:還好你們有其他的子女;你們還年輕,還會有其他子女;你們曾經與你們的孩子有過那段快樂的時光,真該感謝。→
✔ 建議改說:你會很懷念這孩子帶來的歡樂,並且為你們(父母)感到難過。
*年輕喪偶:
✖ 請不要說:「唉,起碼你還年輕,可以再婚。」→
✔ 建議改說:表示關懷,強化對喪偶者的支持。
*對於死因特殊的家屬:
除非家屬主動提起死因,不要過問太多事情的細節,只要讓他們需要時可以找得到我們,隨時給予關愛的支持。
我們可以發現以上請不要說,並且建議說的話語是以同理心,感同身受地站在喪親者的立場來說,並且盡量以主動給予協助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大家要在一起彼此得到安慰,我們就要以同理心多說些造就安慰別人的話語。
2.分享回憶:
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裡都有一本心靈剪貼簿,用來回顧生命中各種特殊的回憶。一旦喪親者能夠去珍惜這些東西時,我們可以經由分享那些令生者珍惜懷念的故事、信件或照片,幫忙收集這本心靈剪貼簿。 即使小小地描述一下逝者,表達思念之情,對喪親者而言也都是別具意義的,也可以在他們心靈剪貼簿中增添額外的回憶。如果我們手邊有一些相關的照片,可以拷貝送給喪親者,這將是非常慷慨又珍貴的禮物。如果是不方便親自拜訪,寫一封分享一些與逝者的回憶或是在電話裡聊一些對逝者的懷念,這都是非常適切的。 聖靈也透過師母把弟兄姊妹們描述牧師的重點,一一收錄在牧師紀念專輯裡,讓我們大家一起完成這心靈剪貼簿,達到共同療傷的目的,邁向 神所定下之新的里程碑,靠主走完這條十字架的血路,與我們屬靈的父親相約在天堂榮耀裡朝見主!
3.給予哭泣的時間:
若要幫助喪親者,就該要有讓他們為此而哭的時間,不要抹殺這樣的哀慟。我們所說的話可以開啟門窗,讓體諒和希望的亮光照射進來,而不是用不適當的話將門窗關閉。 輔導者知道喪親者猶如一部錄音機,會不斷播放講述逝者的一切,但這是治療悲傷的過程,我們不要抑制。 科學證明,眼淚可以表達出文字無法形容的深層情緒,同時具有洗滌與安撫的作用。最健康的事情之一就是哭泣。 研究顯示,悲傷的眼淚和喜悅所帶來的眼淚中有不一樣的化學成分。悲傷時的眼淚會釋放出一些令人平靜的物質,因此在哭泣後心情轉好並不是因為某些神秘的力量造成的。一個心靈受創的人都可以藉由哭泣來安撫自己,容許喪親者擁有這樣的權利!
在喪親團體的討論中,輔導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一盒面紙擺在桌子上,稱之為「最有吸引力的擺飾」,然後告訴大家,在這個場合哭泣是被允許的。如果有多人加入這哭泣的行列,也會讓喪親者覺得自己不再孤立。
4.鼓勵說出心中的哀痛,勿造成悲傷的延後:
鮑伯在他太太喪禮結束後隔天,因女兒遠住另一州必須回家,結果他女兒無論如何都要鮑柏到她家住,他住在那裡好幾個禮拜,之後又去拜訪幾個堅持他非去走訪不可的親戚家。就這樣過了一年,鮑伯發現他先前連悲傷的時間都沒有。
將悲傷延後的缺點,是忙了一段時間之後,當事人幾乎未能得到任何人際的支持。大家希望他們到時候會「超越那件事」,不鼓勵他們談論這件傷心事,所以也無從得到幫助。太急著要喪親者參與緊密的活動是個錯誤,幾乎毫無例外。
研究發現,從喪親之痛中復原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心中的哀痛說出來。《此刻有你真好》本書的作者曾收到一張某喪親關懷團體的名片,名片上說:「每一位喪親者,必須說出一百次心中的慘然。」親人亡故的事是必須說出來的,但卻很少人鼓勵喪親者如此行。 如果我們對逝者絕口不提,只會讓喪親者感到被人隔離和遺棄。其實喪親者也會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或是成了人見人怕的人。 許多喪親者表示,最讓他們傷心的事,莫過於某些人對逝者提都不提,感覺「好像我摯愛的人未曾存在似的,想念他的人只有我一個。」
我們的師母也一直鼓勵弟兄姊妹們,當想念牧師時,可以打電話給師母與師母分享,也可以上台做見證或寫見證來懷念牧師,這樣才不會讓師母覺得自己好似成為全體系最慢復原的拉拉隊,而產生無謂的被遺棄感與被隔離感。而弟兄姊妹們也可以藉此管道,讓大家悲傷的情緒得到適切的引導與紓解,讓全體系悲傷的情緒朝正面發展。
2.幫助喪親者宣洩怒氣,處理內疚、沮喪等情緒:
★ 悲傷情緒:
在哀傷的過程中每一刻可能會有片段的憤怒出現,但通常都在某一點爆發,也可說是最難處理的一個階段。大多數的人都被教導真正的好人是不會發脾氣的,於是花了許多時間學習如何去當一個不會發脾氣的好人,就算心裡面已經怒不可抑。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四:26】聖經並沒有說不可生氣,只是不能因生氣而犯罪,或是含怒到日落。主耶穌也曾經發過幾次義憤,難道當時祂就不是聖子主耶穌了嗎?
親人的離去帶給我們憤怒,因為將來的計劃因親人離去而中斷。也讓我們氣憤上帝的不公,氣憤那些沒有失去親人的朋友,氣憤主治醫生、殯葬業者、氣象預報員、銀行行員等。事實上,親人的離去讓我們對每個人、每件事都感到忿忿不平。不幸的是,當喪親者突然釋放出這些憤怒時,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處理。
憤怒可能是恐懼的一種表達。專家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憤怒都是來自恐懼和痛苦。而親人的死去會將這兩種情緒加諸在喪親者的身上。因此,他們所顯現出來的憤怒可能潛藏著恐懼和痛楚。只要簡單地鼓勵喪親者將自身的恐懼說出來,便可以減輕憤怒。
也要幫助喪親者分析一下自己恐懼的原因,並讓他們知道憤怒是很正常的反應。我們不能用那人一時憤怒的展現來斷定這人的評價。主耶穌也曾經到聖殿,趕除那些販賣牛羊鴿子的人,難道主耶穌當下憤怒的反應與展現,就不是無瑕的聖子了嗎?
在幫助喪親者時,最好的做法是用心傾聽,有時可以花一點巧思問一些問題,來幫助喪親者藉由最無傷害的管道清除憤怒感,用這樣的方式宣洩憤怒,會漸漸除去喪親者心中的恐懼和痛楚。
如果大家或多或少在這段期間有憤怒情緒的產生,或許是因為大家恐懼掛慮神之子體系的未來,但 這點全知全能的 神當然知道,所以 神賜下話語曉諭我們說:神之子體系是 神的,聖工是 神的,我們也是 神的。
不過偶然恐懼掛慮還是會產生,我們要讓這無助感得到適當的宣洩,不可逼當事人抑制。要知道對一個喪親者憤怒是被容許的,我們若善待悲傷,就要善待比悲傷還要嚴重的憤怒情緒,給予適當的幫助,如此行就是善待生命,就是彼此切實相愛了。
書中有舉個例子,不過本體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發生這樣的景況,如果真的發生,我想也是可接受的。
曾經有一個喪親的婦人來到尋求專業的協助,她揮舞著拳頭,並尖叫來表達她的憤怒,當時治療師也嚇著了。治療師僅僅坐在一旁,直到婦人發洩完畢,然後告訴這婦人說,我們都感受到了她的氣憤,並讓她知道那是正常的發洩,因為她正承受了至親離去的打擊和痛苦。 最重要的是,這些憤怒沒有被封堵,或是被視為不正常,而是一種發洩的正常管道。治療師給予憤怒處理的管道是發洩,就如同水壺裡的水沸騰後,蒸氣由出水口噴出,就像是人們情緒達到沸點時,也要發洩憤怒一樣。
*宣洩怒氣的方法:
✪ 面對隱藏的問題:除了要能細心傾聽之外,讓憤怒中的人稍微停下來思索一下憤怒背後潛藏的問題,將有助於宣洩怒氣。若能很快釐清這些問題,憤怒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 做些體能活動:上健身課程、散步、打球、騎自行車等等。
✪ 寫日記:寫日記是一種控制憤怒的好方法。不需要在寫完之後回頭去閱讀那些日記;那只是一種將有害的思想趕出腦子的治療方式。
很多心理學家都非常鼓勵用寫日記的方式來與自己對話,不只是喪親的人。
蘿斯說她在丈夫過去後沒多久就開始寫日記,一開始她寫得很快也寫得很激動,甚至連紙張都劃破了。幾個月後,她寫起來就比較沒有那樣狂亂與漫無頭緒了。蘿絲回頭閱讀過去所寫的,很能夠感受到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
★ 內疚情緒:
自從牧師走後,我覺得這內疚的情緒也一直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對牧師真是充滿愧疚,我們沒有把握住牧師在世時所該長、所該做的一切,如今這缺憾已經無法彌補。
內疚在震驚的霧氣消失後就會偷偷出現。一些像「為什麼當時我沒有……」「我當時應該……」或是「如果當時……」的句子,都是充滿著內疚。
進行和後悔有關的討論對於驅散內疚感是很有幫助的,這樣的感覺越能夠說出來,後悔的情緒便越分明,直到它在內心得以化解。我們扮演一個好的傾聽者,是對付喪親者內疚感最好的對策。
內疚感可以吞噬一個人,並帶來嚴重的身體不適,能量都被導往無用的地方浪費掉,而這些能量其實可以導引為接受事實、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千萬不要說「你不必感到內疚」這樣的話,企圖降低喪親者的內疚,那樣做無濟於事。我們毋寧讓他們知道:我們能夠了解他們的感受,內疚在哀傷的過程中是很正常的,而且我們就在身邊,一起面對這些感受,陪伴著他從痛苦中熬過來。
★ 沮喪情緒:
沮喪是哀痛過程中最常見也是歷時最久的階段,因為沮喪總是偽裝成不同的問題出現。它可能偽裝成失眠、昏睡、過度疲勞,或對生命消極。要幫助這些沮喪的人,必須非常注意他們所流露出來的訊號。
交談是消除沮喪的一個好方法。喪親者若能將自身感覺說出來,沮喪的程度就會降低。要幫助悲傷的人,就必須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想法。
*克服沮喪:
✪ 培養新的興趣
✪ 參與戶外活動
這些專業輔導上的意見,我覺得只是為聖靈在我們當中所做的工做一些細節上的補述而已。
在這禮拜週訓第317輯中,登錄2008年10月29、30日本體系四十天連鎖禱告會師母的分享,就提到我們要釐清自己恐懼的原因和尋找屬靈同伴。正好符合上述這一大項的治療重點。 在過去週訓師母感言中也提到如何成為一位好的傾聽者,還有許多師母常常語重心長告訴我們彼此相愛、彼此勸慰、彼此交通、彼此分享、彼此學習的重點。 有話當面說清楚、講明白,真情流露、直抒胸臆,不要一直當悶燒鍋,因為若凡事不說請楚講明白,這些都會成為情緒的未爆彈,若不及時導向正面處理,會讓本體系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處在被負面情緒轟炸的槍林彈雨中。
6.多關心注意喪親者哀傷的時刻:
當一位寡婦看到信封上寫著「給賢伉儷」等字眼,卻領悟到自己的丈夫早已不在世間,哀傷的情緒已經悄悄地襲上心頭。一位悲愴的母親被新朋友問及「妳有幾給孩子」時,卻不知如何回答,心中便開始攪動。
為人父母不經意在洗衣籃中看到已經夭折孩子的粉紅色襪子,哀傷瞬間出現。哀傷如觸電帶來衝擊的一擊,非常難以捉摸,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
社會上常常忘記死亡是一段生命的完結,而不是一段關係的結束。那些投注在去世親人身上的記憶、感情和時間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悲傷也不會隨著時間自動消失,有人說:「時間流逝不代表治療。這是一個要用勇氣、信念和決心征服的挑戰,就像殘障者和盲人所做的那樣。沒有完全康復的時刻,把不幸轉化成某種能夠協助他人的力量,就是唯一的勝利。」 師母也分享過,若真要帶她去遊山玩水,全臺灣到處都有牧師與她走過的蹤影,不過可以帶她到一個需要她的地方。這正代表她正向勝利邁進。
7.逝者的遺物:
除非喪親者特別交代,否則擅自清理這些衣物或私人物品只會剝奪喪親者悲傷的權益。喪親者在整理遺物時所流出的眼淚具有洗滌心靈與癒合的功能,這些眼淚發自內心深處,能帶走根深柢固的傷痛。
一位懷了死胎的年輕少婦還在醫院時,她的姊姊就到她家裡把嬰兒用品全部打包起來,而她的丈夫也將育嬰床和嬰兒車全部打包放在車庫裡了。當她空著雙手回到家中時,發現本該是育嬰室的房間竟空空如也,遂再度為之心碎。
那位少婦一直念念不忘她用愛心裝潢的特別房間,甚至打算要坐在搖籃旁邊慢慢撫平自己已經破碎的心。她也知道自己需要時間慢慢調適,而整理那些嬰兒用品很可能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
然而,當這樣整理工作顯得太過龐雜,一個人完成不了之時,旁人適時的協助也可行。照片、紀念品、重要事物或是衣物當然可以留下,其實這時把舊照片收進相簿是十分值得做的事。喪親者可以從中喚起快樂的回憶,清除腦海中一些鮮明的痛苦記憶。
上回師母提到關乎牧師所留下來的遺物,若師母想要全部留下來原封不動都是可以的,若是整理時傷心流淚,也求聖靈療癒。
六、悲傷過程的完成:
悲傷過程的完成階段是接受。 誠如書上之所言:「這治療悲傷的過程就好像在砌一幅複雜的拼圖。有多少個人去砌,就可以用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完成。然而,也有一些圖塊是與其他圖塊有特定關係的。只有當整幅拼圖完成了,那人才可安坐,欣賞整幅圖畫,稱這是完成了。」
醫治哀傷是一件工作——需要努力的。當事人必須把悲傷說出來、哭出來,並有所行動,才能促成改變。
這段過程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因此社會認為時間能夠療傷止痛。其實,是那段期間的個人努力減輕了痛苦。
逝者永遠不會被忘記,痛苦也不會完全消失。但是,隨著喪親者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才能產生接納。接納事實,痛苦可逐漸減輕,直到難再察覺。
有時喪親者想要做的事情或想法,是很古怪、不太尋常的,但當我們伸手援手幫助他們完成時,治療哀傷的過程便順利進行了。
最終的接受事實可能要數月甚至一年之後才會來到,這也是哀痛過程中最後的一個階段,是喪親者需要努力的目標。
誠如書中之所言:「在能夠面對未來之前,喪親者必須先自我建設,並相信:『我不喜歡先前所發生的事,也不喜歡沒有摯愛的人在身邊的日子,但是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刻,由現在起活出最耀眼的一面。』抵達這種境界的過程是緩慢的,每一步的調整都是細微的。」
生命中的陰霾散去,喪親者開始在新生活中找到樂趣與歡笑,步入接受現實的階段。即若到了這個階段,依然有悲傷與哭泣的時候。不過,喪親者再也不會覺得自己悲傷過度了。
在抵達這個階段後,先前被隔絕的「感覺很好的時刻」也越來越常出現,最後成為每一天的最大部分。那麼喪親者要多久才能抵達最終的完全接受呢?答案是要看喪親者的個別情況。
當我們了解以上專業輔導對悲傷的處理方式之後,不禁令人讚歎聖靈的引導與帶領。回顧之前四十天全體系的連鎖禱告聖靈工作的軌跡,聖靈已經藉著師母指引並帶領我們一起走向正面處理悲傷的道路。
我們並不是因為先了解這些專業的學理與方式才如此行,而是在我們還來不及看這些專業書籍之前,聖靈就火速前來親自引導我們,成為我們及時的幫助。
我們大家群策群力,也盡心盡力地為牧師舉辦了一場雖小,但卻非常隆重的告別式,雖無論怎麼做,也難表達我們對牧師的懷念和不捨,但我們已盡全力,因為這是非常需要的。
